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现代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上篇)(3)

时间:2015-10-14 09:51 点击: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其生理的发展,表现为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其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很快,擅长模仿,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具有敏感性的特点,并且容易受其暗示。如果社会中某一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其生理的发展,表现为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其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很快,擅长模仿,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具有敏感性的特点,并且容易受其暗示。如果社会中某一现象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油然而生,如不加以及时地引导和约束,就有可能越过道德法纪规范底线,做出不恰当的事情。因为人的社会化涉及外在的教化与自身的内化,是社会文化对其的后天教化与个人主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所以日趋复杂的环境是良好的社会化的外在挑战。
  (2)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缺乏合力攻坚
  应试教育的惯性一时难以退场,中小学课改任重道远,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在结构上还不能充分地体现现代育人的特点与规律,与当代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相关的课程在内容上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够;育人理念较为陈旧老套、有些“碎片化”,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应对社会负面影响的教育策略针对性不强、成效差;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重复地“教”、机械地“育”的层面,没有实现教育本质的返璞归真;社会生活实践课程训练不足,“分数第一”还是主打、也是基调,青少年社会化的真实情况在学校教育中较难得到全面反映和科学的评价。同时,社会和家庭服务于素质教育的资源有限,大众化教育难以逐一地关注到每个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3)网络等大众媒体充满隐忧
  目前各种信息泡沫和文化作品的传播速度、容量与范围都达到了以往时代无法比拟的程度,与青少年成长需求不相称,特别是网络游戏更是充满“进步强制”[3]的诱惑力,人置身其中被“一网打尽”,成为青少年社会化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诸如“网络虚拟流行化、文字语言粗俗化和社会价值理想平面化、平庸化的趋势”[4]让生活的真实、
  劳动的创造和道德的意义被遮蔽,“三俗作品”在“偷偷地说教”,戏说经典示范着人间的阴险无情,手机、电脑更是让青少年成为不能自拔的“屏奴”、乃至“脑残玩家”,“网瘾”泛滥成为不能承受之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青少年人生价值的混沌与偏颇、人际交往的异化与流变、自我角色的失调与淡忘、确证自我的空洞与迷失、公民意识的淡薄与自私[5]。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出“主流建设十年功,不如世俗消解十分钟的”的怪圈,规避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明确其社会责任,引导青少年趋利避害的任务非常艰巨。
  2.各种社会思潮暗中涌动带来的文化化人的困境
  人的社会化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人的“文化化”,文化的本质是“人为的程序、为人的取向”,教育必经取向先进文化而对青少年注入正面的影响,否则消极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可以说青少年社会化不良的成因主要源于市场化的局限性与不成熟性,受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等,当代社会思潮逐渐呈现出了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6]184-188。在此背景下,社会文化极易造成空心化的制造化、平面化的大众化、妩媚化的商品化、抽象化的民主化、宣泄化的世俗化和数字化的虚拟化等为一体的杂糅与混沌,演绎出深刻的文化隐痛与忧虑。
  (1)理性权威弱化的隐忧侵蚀青少年的“心”
  伴随主体诉求觉醒和个性自由的释放,父子间、师生间、男女间和天人间适度的敬畏也悄然消失。究其原因,是在人的思想观念当中已经没有了应有的敬畏心理。主要表现为由于缺少对父母的敬畏,子女对父母逆耳忠言置若罔闻;学生缺少对老师的敬畏,学生只学知识不习文化;对人格没有敬畏,许多青少年认为好人与坏人都有道理;对道德法纪没有敬畏,人就可能目空一切,败坏社会道德和践踏法律;对良知没有敬畏,所以视生命垂危于不顾。现代人的困惑就是陷入“‘没有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焦虑’之中”[6]188。文化之根不在于“神”,也不是“物”,而是创造并消费文化的“人的社会生活”,文化无根,其社会理性就会虚脱扭曲,人置身其中仿佛可以什么都不在乎,青少年更难以从内心认同社会文化理性的神圣。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